aoa体育登录 人民日报:钢铁业 ,稳步迈向中高端 |
|||
来源:人民日报 | 发布时间:2022年05月18日|||
摘要:
这10年 ,中国钢铁业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,未来又面对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?记者进行了采访 。 |
|||
回眸这10年中国钢铁业发展 ,“不变”与“变”值得关注 。
不变的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稳固地位 。自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 、跃居全球第一以来 ,我国已连续26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首位 。去年 ,我国钢产量达10.35亿吨 ,占全球产量的53%。
变的是产业结构 、技术水平 、生产效率、企业效益等不断优化提升 。特别是经历去产能“刮骨疗伤” ,钢铁业告别粗放式发展的老路,逐步走上创新驱动 、智能制造 、绿色低碳的新路 。以产品为例 ,从大型钢结构支撑柱 、高速动车组轮轴 ,到厚度仅0.015毫米的“手撕钢” 、加工精度比头发丝还细的“笔尖钢” ,品种更多、性能更强 、市场更广 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钢铁企业 ,强调“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”“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 ,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 、附加值高的新产品,增强市场竞争力” 。
这10年 ,中国钢铁业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,未来又面对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?记者进行了采访 。
走进中国宝武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 ,一卷卷钢带经过轧制 、拉矫 、纵切 、光亮等工序后 ,变为不同规格的高强度“钢箔” 。公司的拳头产品“手撕钢”从这里下线 ,进入航空航天、高端电子 、新能源等领域 。
“2021年,‘手撕钢’产销量较2020年增长2倍 ,营业收入增长超30% ,利润增长近2倍 。”公司经理王天翔报上喜讯 。
把“百炼钢”做成“绕指柔” ,难度不小,意义重大 。过去国内企业生产不了 ,进口一吨要百万元 。太钢研发出来后,价格立马降了一半 ,供货周期也从半年缩短至一个月 ,国内客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。太钢技术中心主任南海告诉记者 ,目前 ,太钢18个特殊钢产品为国内首创 ,40多种产品成功替代进口 ,高端产品创效占85%以上 。
攻坚克难 ,勠力创新 ,党的十八大以来 ,钢铁业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,更好满足了千行百业、千家万户的需求——
制造液化天然气(LNG)储罐 ,离不开能承受零下165摄氏度低温的钢筋 。为填补国内空白 ,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自主研发出500兆帕级低温钢筋 ,让我国LNG储罐用上了国产钢材 。
高铁跑得又快又稳 ,离不开质量过硬的高速车轮 。目前,马钢生产的“复兴号”动车组D2高速车轮已通过60万公里装车考核 ,最长安全运用里程超过274万公里 。
家电面板怎样做到表面光亮 、不留指纹 ?河钢唐钢在家电板镀锌工序中加装黑色耐指纹膜 ,让“考究”需求得到满足 。
圆珠笔怎么能书写流畅 ?历时5年,太钢探索出合适的微量元素配比 ,成功掌握贵重金属合金均匀化等技术,研发出直径2.3毫米的“笔尖钢”。
“目前 ,我国已经建立起全球产业链最完备 、规模最大的钢铁工业体系,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 、工艺和技术 ,能提供最丰富齐全的钢铁产品 。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说 ,党的十八大以来,钢铁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。
产业提质增效 。目前,我国钢铁行业的投资效率、基建效率 、运营效率 、劳动效率均位居世界前列 。国内钢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 ,使下游行业得以享受物美价廉的工业原材料 。
产品水平更高 。这10年 ,我国汽车用钢 、大型变压器用电工钢、高性能长输管线用钢 、高速钢轨 、建筑桥梁用钢等一批钢铁产品相继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,第三代高强度汽车钢 、高钢级管线钢等产品实现从“跟跑”向“领跑”的转变 。
自主可控能力更强 。22大类钢铁产品中 ,19类自给率达到100% ,其他3类超过98.8%,保障了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实施 。
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——2021年 ,中钢协会员企业营业收入达到69308亿元 ,同比增长32.7% ,历史最高 ;实现利润总额3524亿元 ,同比增长59.7% ,创历史纪录。
“去年上半年 ,铁矿石 、焦炭等的价格和供应出现波动 ,下半年,国内钢铁需求又大幅下降 。在两种不同形势下经受住‘压力测试’ ,体现了钢铁业的十足韧性。”何文波表示。
既能以充沛产能支撑经济运行,又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,钢铁业韧性的提升 ,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 。
——化解过剩产能 、推进兼并重组 ,让钢铁业结构更优 。
说起公司过去10年的变化 ,马钢集团经营财务部经理邢群力很熟悉:2012年 、2015年,两次全行业亏损 ,马钢也出现经营困难 ;2016年2月起 ,国家大力推进去产能 ,钢铁业迎来转机 ,马钢当年扭亏为盈 ;2019年9月 ,行业兼并重组的大趋势下 ,马钢并入宝武集团 ,主动融入专业化整合;2021年 ,马钢营业收入首超2000亿元、利润首超100亿元 。
去产能 ,让一度陷入亏损的钢铁业迎来转机。“十三五”期间 ,我国累计压减粗钢产能超1.7亿吨 ,出清超1.4亿吨“地条钢” ,“僵尸企业”和落后产能应退尽退 ,市场环境有效改善 ,优势产能充分发挥 。
产能利用率恢复至合理水平的同时 ,产业集中率也因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而持续提高:2016年12月 ,原宝钢和武钢联合重组为中国宝武 ,后相继重组马钢 、太钢 ,2020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 ,成为全球最大钢铁企业 ;2021年10月 ,鞍钢重组本钢 ,成为国内第二大、世界第三大钢铁企业……到去年11月 ,行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40.4% ,比2015年提高6.2个百分点 。
——推进两化融合 、智能制造 ,让钢铁业效率更高。
来到马钢特钢公司优质合金钢棒材车间 ,只见加热炉 、粗轧机 、中轧机等生产设备有序运转 ,焊标机器人 、取样机器人挥舞自如 ,一批批车用轴承、弹簧产品相继下线 。
“轧钢工序基本交由自动化控制系统 ,工人只负责远程操控和现场维护 。每班次只需6至7人 ,便可‘一键式’轧钢 。”马钢特钢棒材分厂厂长丁敬说 ,自这条生产线投产以来 ,产量和效率逐年增加 ,产品质量也显著提高 。
两化融合,能提高生产效率 ,也能提升管理水平。在新天钢集团 ,运营中心可实时监控生产现场的各项数据 ,集团每天对旗下6家工厂的综合成本 、烧结固耗 、炼钢燃料比等关键指标进行对比,促进各工厂降本增效 。相比数字化改造前 ,集团的炼铁 、炼钢工序成本分别降低了22% 、26% 。
一键炼钢 、远程运维 、工业机器人……近年来 ,不少钢铁企业利用大数据 、人工智能 、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 ,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场景融合应用,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。宝武 、沙钢 、南钢等企业已经建立起“黑灯工厂” 、智能车间 ,实现24小时无人化 、少人化运转 。当前 ,冶金产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6% 。
——完备产业体系、强大国内市场的支撑 ,让钢铁业底盘更稳 。
去年 ,正在建设中的洛阳科技馆在全国建筑领域第一个“吃螃蟹”:首次应用国产重型H型钢。
“以前 ,国内建设大型钢结构建筑时 ,要么采用进口H型钢产品 ,要么采用板材焊接方式,难度大、成本高 。”马钢技术中心主任张建说 ,过去建筑设计师不太熟悉国内钢铁企业能提供什么产品 ,这两年 ,马钢为拓展市场 ,主动与国内近百家建筑设计院加强沟通 、密切合作 ,“‘牵手’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 ,让洛阳科技馆用上了aoa体育登录提供的优质钢材 ,也让马钢收获了新增长点 。”
建筑 、机械 、家电 、汽车 、船舶 、高铁 、自行车 、摩托车 、集装箱、五金制品……丰富的应用场景、完备的产业体系为我国钢铁企业带来了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的独特优势 。
一方面,为生产“加油”。经过多年发展 ,我国钢铁装备水平跻身世界一流 ,焦化 、烧结 、炼铁 、炼钢 、连铸、轧钢等主要工序主体技术装备基本可以自主研发 ,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5%以上 。
另一方面 ,为需求“加码” 。“近年来 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,使市场对高等级无取向硅钢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。2017年国内市场需求量仅6万吨 ,今年预计将超38万吨 。”在南海看来 ,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为中高端钢铁产品带来广阔空间 。
利用脱硫脱硝等130多项先进环保技术,实现生产单元烟气全净化和污染物高效处理 ;采用新一代处理技术 ,将钢渣“吃干榨尽” ;打造全封闭通廊和介质管道,最大限度减少焦炭 、铁矿粉等对环境的影响……2020年9月 ,河北钢铁唐钢新区投产 ,所有排放指标设计比行业最严标准再降10% 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 ,在相关监管要求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共同推动下 ,钢铁企业普遍加大环保投入 、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,一批绿色花园式工厂 、环境友好型工厂相继诞生 。截至2021年底 ,钢铁行业已有34家企业 、约2.25亿吨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公示。
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 ,与2012年相比 ,2021年 ,重点钢铁企业的平均吨钢综合能耗已由602.71千克标煤降至550.43千克标煤 ,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幅缩小 ;吨钢二氧化硫 、烟粉尘的排放量降幅也分别达到了81.41% 、63.44% 。
值得注意的是,超低排放改造针对的主要是PM2.5 、二氧化硫 、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,而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,钢铁业仍要落实好新任务——降碳。
“目前在我国所有工业行业中 ,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仅次于火电行业 。”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、董事长陈德荣认为,“双碳”目标会推动钢铁行业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,这要求钢铁行业尽快研发推进新能源冶金技术。
不少企业已行动起来:宝武 、河钢 、建龙 、酒钢等企业在富氢碳循环高炉 、氢基竖炉等前沿低碳技术上开展研发并取得明显进展 。据悉 ,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,进一步细化相关要求 。
前行路上 ,应对环境压力之外 ,钢铁业还要破解另一项课题:打破资源约束 ,增强铁素资源保障能力 。
当前 ,我国铁素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三块:海外矿 、国产矿和废钢 。“要多措并举,建立稳定可靠的多元化原料供应体系。”何文波给出建议:一是开辟绿色通道 ,加强国内铁矿开发 ;二是加强国际合作 ,实现供给多元化 ;三是加快废钢循环利用 、用好废钢资源 。
“用好废钢资源” ,可以一举两得:既能在生产中减少铁矿石消耗量 ,也有助于降低碳排放。与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 、转炉流程不同 ,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流程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较低 ,仅相当于前者的25%左右 。有关部门已提出,力争到2025年,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%以上 。
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,绿色低碳深入推进 ,资源保障大幅改善 ,供给质量持续提升……今年2月 ,工信部等部门发布《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钢铁业发展的目标路径 。“新冠肺炎疫情冲击 、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 ,我国钢铁产业链相对完整、技术自主性比较强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。”何文波深信 ,未来 ,钢铁业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,更好满足发展所需 。
图①: 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检测人员对车轴进行表面检测 。 图②:河钢集团唐钢厂区全景 。 |
|||
|